長江有色金屬網(wǎng) > 資訊首頁 > 行業(yè)要聞 > 綠色低碳轉型下的“新貴”與“棄子”??

綠色低碳轉型下的“新貴”與“棄子”??

   來源:

看第一時間報價>短信訂閱,查價格數(shù)據(jù)和走勢>數(shù)據(jù)通,建商鋪做產品買賣>有色通

《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建成覆蓋電力、鋼鐵、建材等八大高耗能行業(yè)的全國碳市場,推動碳配額分配從“免費分配”向“有償分配”過渡。當前,我國碳市場覆蓋年排放量超50億噸,占全球總量30%,成為全球最大碳定價機制。

一、政策頂層設計:碳市場擴容與“雙碳”目標深度綁定??

《關于推進綠色低碳轉型加強全國碳市場建設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30年建成覆蓋電力、鋼鐵、建材等八大高耗能行業(yè)的全國碳市場,推動碳配額分配從“免費分配”向“有償分配”過渡。當前,我國碳市場覆蓋年排放量超50億噸,占全球總量30%,成為全球最大碳定價機制。

??政策工具升級??:

•碳金融創(chuàng)新??:試點碳期貨、碳期權等衍生品,引導資金流向低碳技術研發(fā);

•行業(yè)擴容加速??:鋼鐵、電解鋁行業(yè)納入全國碳市場在即,預計2026年覆蓋排放量將突破70億噸;

•懲罰機制強化??:對未履約企業(yè)按碳價3-5倍罰款,倒逼企業(yè)減排。

??影響傳導??:以電解鋁為例,噸鋁碳排放成本將從當前40元升至2030年的200元以上,推動綠電鋁占比從25%提升至60%。

??二、關鍵金屬需求重構:新能源革命下的“新貴”與“棄子”??

??1. 需求爆發(fā):新能源金屬成增長極??

•鋰、鈷、鎳??:全球鋰需求預計從2025年的150萬噸增至2035年的450萬噸(CAGR 11%),中國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突破40%后,正極材料產能將達300萬噸/年;

??:風光儲裝機激增拉動銅需求,預計2030年全球銅消費量突破3500萬噸(較2025年+30%),中國“十四五”期間電網(wǎng)投資超萬億支撐銅價

•稀土??:釹、鏑等永磁材料需求隨風電裝機增長,2030年中國稀土消費量將占全球65%。

??2. 傳統(tǒng)金屬轉型:高碳品種承壓??

•鋼鐵??:短流程電爐鋼占比需從10%提至30%,噸鋼碳排放強度下降20%;

•鉛酸電池??:新能源汽車替代燃油車,鉛需求峰值或提前至2030年(較原預測早5年)。

??三、循環(huán)經濟:再生金屬成“第二礦山”??

??政策驅動??:《“十四五”循環(huán)經濟發(fā)展規(guī)劃》要求2025年再生金屬產量占比達25%,2030年提升至40%。

??產業(yè)實踐??:

•廢鋼??:2025年中國廢鋼資源量超3億噸,電爐鋼成本較轉爐低8%-12%;

•鋁灰??:年產生量超300萬噸,通過“火法+濕法”聯(lián)用技術回收金屬鋁,減排率達70%;

•動力電池??:2025年退役電池超78萬噸,梯次利用市場規(guī)模將突破千億。

??技術突破??:

•氫冶金??:寶武集團100萬噸氫基豎爐項目投產,噸鋼碳排放降低25%;

•CCUS??:冶金行業(yè)碳捕集成本從400元/噸降至150元/噸,2030年減排貢獻率或達15%。

??四、國際競爭:供應鏈安全與綠色壁壘博弈??

??1. 資源爭奪白熱化??

•鋰資源??:南美鋰三角(智利、阿根廷、玻利維亞)控制全球58%儲量,中國通過“鋰電產業(yè)聯(lián)盟”鎖定海外權益礦;

•稀土??:美國MP Materials重啟加州礦山,但中國仍掌握90%分離技術,專利壁壘難以突破。

??2. 綠色標準壁壘??

•歐盟CBAM??:2026年起對進口高碳鋼鋁征收碳關稅,中國鋼鐵企業(yè)需額外支付12%-15%成本;

•美國IRA法案??:本土電池制造補貼240億美元,倒逼中國鋰電企業(yè)赴美建廠。

??五、投資邏輯:把握“技術+資源+循環(huán)”三主線??

??1. 技術領先型??

•鋰電材料??:容百科技(高鎳三元正極)、華友鈷業(yè)(鎳鈷一體化);

•氫能裝備??:中國能建(電解槽)、厚普股份(加氫站)。

??2. 資源掌控型??

•銅礦巨頭??:紫金礦業(yè)(全球銅儲量超7000萬噸)、洛陽鉬業(yè)(剛果金銅鈷項目);

•稀土龍頭??:北方稀土(輕稀土配額占比60%)、中國稀土(重稀土整合平臺)。

??3. 循環(huán)經濟型??

•再生鋁??:怡球資源(馬來西亞再生鋁基地)、順博合金(重慶基地年產能60萬噸);

•鋰電回收??:格林美(三元前驅體回收率超95%)、邦普循環(huán)(寧德時代子公司)。

??六、風險預警??

•政策波動??:碳配額分配方案未達預期或引發(fā)市場震蕩;

•??技術替代??:固態(tài)電池商業(yè)化加速可能削弱鋰需求;

??•地緣沖突??:紅海航運危機推升銅礦運輸成本。

總結,當前綠色低碳轉型既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在政策、技術與市場的三重驅動下,金屬行業(yè)正經歷從“規(guī)模擴張”向“價值重構”的深刻變革。那些能率先實現(xiàn)綠色技術突破、掌控優(yōu)質資源、打通循環(huán)鏈條的企業(yè),將在全球碳中和競賽中占據(jù)制高點。

??免責聲明??:本文不構成投資建議,市場有風險,決策需謹慎。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站聯(lián)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刪稿郵箱:info@ccmn.cn

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