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長沙望城的世界最大人工硐室儲氣原位試驗平臺順利完成儲氣密封循環(huán)試驗,試驗壓力一舉突破18兆帕,連續(xù)通過“雙168小時”高低壓循環(huán)與長時保壓驗證,儲氣庫密封性、穩(wěn)定性等關鍵指標全部達到國際一流水準,并被新華社、科技日報、中國能源網等權威媒體同步確認。這意味著我國不僅掌握了全球最高壓力等級的人工硐室儲氣成套技術,也為壓縮空氣儲能(CAES)從示范走向大規(guī)模商業(yè)化掃清了最后的技術障礙。
技術層面,項目團隊首創(chuàng)“剛柔復合密封體系”與“圍巖承載理論”,在深達110米的巖層中構建出可承受20兆帕極限壓力的雙洞試驗艙,既解決了高壓氣體長期封存的世界級難題,也為后續(xù)氫氣、天然氣、氨氣等多介質儲能提供了可復制的工程模板。與甘肅酒泉正在建設的300兆瓦級人工硐室壓縮空氣儲能國家示范工程形成“實驗室—工程現場”閉環(huán)驗證后,預計年底并網的首臺(套)機組每年可向西北新能源基地輸送近6億千瓦時調峰電量,直接提升當地綠電消納能力約8個百分點。
市場層面,儲能賽道資本熱度迅速升溫。8月18日,中國能建A股午后放量拉升逾2%,壓縮空氣儲能概念指數單日上漲4.3%,陜鼓動力、金通靈等核心設備商漲幅居前;多家券商在最新晨會中提示,隨著18兆帕技術路線全面打通,2026年起國內新增CAES裝機有望由百兆瓦級躍升至吉瓦級,對應年均投資規(guī)模或突破千億元級別。疊加歐洲、北美相繼啟動GW級長時儲能采購計劃,國產密封材料、大功率壓縮機、巖洞施工裝備出口訂單已出現加速跡象。
有業(yè)內人士指出,人工硐室方案雖可顯著降低對鹽穴、礦洞的地理依賴,但前期地質勘探、洞室開挖及密封施工成本仍高于傳統(tǒng)鹽穴路徑,項目資本金比例普遍高于30%,融資結構對電價波動敏感。此外,壓縮空氣儲能度電成本當前在0.4—0.5元區(qū)間,距光伏+鋰電聯(lián)合調峰的盈虧平衡線仍有下探空間,需要規(guī)模化與設備國產化繼續(xù)降本。
短期看,政策補貼與容量電價機制落地速度將決定2025—2027年的裝機斜率;中長期,能否在氫儲能、油氣戰(zhàn)略儲備等多場景復制,將是決定產業(yè)天花板的關鍵變量。
【消息綜合自網絡,內容不構成投資決策依據。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p>